当前位置: |
十年磨一“匠”今朝试霜刃 ——记中冶建工天津公司“东丽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韩华
发布日期:2022-07-04
韩华,男,中共党员,现担任中冶建工天津公司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总工程师。
今年35岁的韩华,仍和11年前刚入职时一样,对工作保持着相当的热情和专注。从项目现场到办公室,他像一颗乒乓球,有力地在实践和理论间两极回旋,打出自己的节奏。聊起工作,他总是说:“征程也是来程,想得再多,不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成长从弄懂“一根梁”开始
2011年7月,刚从“象牙塔”出来的韩华,第一次接触工程实体,第一次把对专业的热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面对陌生的施工现场,哪怕是在大学里有了一些理论积累,仍有很多困惑。
那年秋,在一次公司组织的新员工交流会上,前辈们让大家谈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男生一本正经的问道:“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儿,啥叫‘一根梁’?”他认真的样子令当时在场的韩华印象深刻。
“啥叫‘一根梁’呢?”。这个问题既具体又抽象,好答又不好答。就像问“什么是人”一样。人往往想通过概念量化的方式来接受和消化新事物。
那时的韩华同大家一样总是有很多问题和疑惑需要被解答。“例如,大学里我们都学习了‘剪力墙’,但是关于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与非加强区的具体做法有什么不同,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有什么区别,实体剪力墙与联肢剪力墙如何区分……诸如此类问题在课本或规范里虽然能找到答案,但是具体掌握还是工作后接触到实物才做到的,因此想要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需要实践与理论的反复磨合。”
年轻才要以“技”服人
当技术员的日子,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同一线工人打交道。施工现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如何让工人信服自己,把项目部的管理要求传达落实下去是韩华在那一阶段面临的难题。
最初参与现场管理的时候,因为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足够的底气,胆子也比较小,有些管理想法心里明白,但总是表达不清,工人师傅不服管是常有的事儿。例如,精装房户内免漆门总是补不好,负责的师傅总有各种搪塞理由;卫生间总是清理不干净,领队总用“不好管、没法管”来打发……
“眼看着交工时间越来越近,既定任务还没完成,我有了一个想法,我想和他们一起干。我是一个新人,要是我都能干好的话,他们还干不好,那就说不过去了”。在得到项目部同意后,韩华开始带人和工人师傅一起干,分组作业,干完互检成品效果,终于在有限的工期内保证了质量,也获得了工人师傅的信服。
兴趣使他成为“原理控”
韩华对探求技术背后的原理有极大的兴趣。为了搞清原理,他常常在枯燥的学习钻研中不知疲惫。“建筑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很多我们暂时还没接触到。不管什么类型的结构,如果能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结构的整体受力形态,并掌握关键构件的受力特征,那么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为何始终对原理情有独钟,韩华有自己的理解。“挖掘原理,是为了找到解决它的最好的办法。就像治病,首先就要找到它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用药,施治,才能除病根。”
“现如今再回想‘什么是一根梁’,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你可以从功能、结构工程属性、施工工艺、材料、受力状态、截面形式、甚至是其所在的结构部位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而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因此‘梁’很复杂。”
凭借着强烈的兴趣和热爱,韩华在成为一级建造师的第三年,顺利成为了一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作为我国结构设计专业的最高执业资格证书,这门考试当年的考试通过率不足5%。2020年,韩华受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邀请,参编了国标设计图集20G122《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十几项专利技术,2019年获得中冶建工集团“青年岗位能手”,两度获得天津公司“先进个人”。在担任项目总工程师期间,先后带领项目团队获得国家级QC成果1项、省部级QC成果3项、省部级BIM技术应用成果1项、省部级项目管理成果1项。
十年磨一“匠”,今朝试霜刃。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打磨,是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我会越来越佩服那些真正有能力且爱钻研的人,越发觉得摆在我眼前需要学习的知识真的太多太多……”韩华如是说。(来源:中冶建工 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