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冶建协(2011)125号: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www.2396196827.com 文件

冶建协(2011125


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

术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1162729日,在武汉召开了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现印发《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纪要》,请编制组按照会议纪要的要求开展编制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纪要(请查阅www.2396196827.com 网www.bjml999.com“协会文件”)

www.2396196827.com

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附件:

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纪要

201162729日,国家标准《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www.2396196827.com 、主编单位以及参编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名单详见附件3

会议由主编部门www.2396196827.com 副秘书长郭启蛟主持。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占仲国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向各位与会代表致谢,指出采取编制标准的方式规范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本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希望与会的同行业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占总表示中冶武勘历来非常重视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确保圆满完成本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

国家安监总局尾矿技术中心技术总监田文旗在会上作了讲话,通过全面介绍国内尾矿坝发展状况和安全事故情况,说明了尾矿堆积坝的重要性及其排渗加固的必要性,进而阐明了编制本《规范》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田总认为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成熟,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涵盖了业内的主要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大专院校,代表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条件、有能力编制好本《规范》。会后提供《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电子版)供本《规范》编制人员参考和协调。

www.2396196827.com 郭启蛟副秘书长在会上作了讲话,首先,阐述了编制本《规范》的来由,强调了编制《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二,具体布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即成立编制组、讨论确定编写大纲、商定编写分工等;第三,对如何编制好本《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规范编制界定范围要准确定位,国标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体现国家目前的综合实力;二是要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三是标准编写要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标[2008]182号《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通知》规定,并提供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编写》(电子版)作为编写指南;四是标准编制内容要满足建设部下达的标准制订计划中的内容要求;五是及时整理、积累和归纳编制过程中各类有关文件。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中冶集团武汉勘察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万凯军对《规范》编制的前期准备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编制原则、编写大纲初稿、编写工作要求和编制计划等进行了说明,并重点介绍了本《规范》的编写大纲及其编写思路。

经过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规范》初稿各章节及附录等编制内容的广泛和热烈的讨论。会议一致认为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为尾矿堆积坝运行期间出现病、危、险情和扩容加高堆积坝,采取排渗手段达到加固堆积坝体的目的,删除《规范》编写大纲初稿中目前已较少应用的轻型井点排渗内容,增加安全与环境、附录“排渗加固施工设备技术参数”和“排渗加固施工质量验收要点”。并对编写工作进行了分工,规定了编写进度要求。会议对下列问题达成了共识:

1、一致通过了《规范》编制大纲和编写工作分工(详见附件1),以及编写进度安排(详见附件2);

2、解决好本标准与国内相关现行标准的协调和衔接;

3、编制人员可对编写大纲的有关章节内容做适当调整;

4、编制人员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资源共享;

5、编制组第二次编制工作会议拟订于20121月召开,地点待定。

附件:

1、《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编写大纲(含分工)

2、《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编写进度计划

3、《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第一次编制会议参会人员名单

  《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编制组

一一年六月二十九


附件1

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编制大纲(含分工)

章节

起草单位

1

总则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勘察

4.1

一般规定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4.2

勘察布置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4.3

岩土与水文地质参数测试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4.4

勘察成果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5

排渗加固设计

5.1

一般规定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5.2

渗流稳定性计算

河海大学

5.3

贴坡排渗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4

垂直管井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5

虹吸管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6

垂直-水平自流排渗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5.7

自流式排渗管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5.8

辐射井自流排渗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

施工

6.1

一般规定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6.2

贴坡排渗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6.3

垂直管井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6.4

虹吸管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6.5

垂直-水平自流排渗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6.6

自流式排渗管

吉林延边华冶排渗工程有限公司

6.7

辐射井自流排渗

安徽马鞍山长江地质工程工程公司

7

检验、监测与验收

7.1

一般规定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7.2

检验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7.3

监测

湖南株洲广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7.4

验收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8

安全与环保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附录A

排渗加固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附录B

浸润线和孔隙水压力监测方法及其标准

湖南株洲广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附录C

排渗加固施工设备技术参数

各有关章节编写单位提供参数,由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汇总

附录D

排渗加固施工质量验收要点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其他附录

据正文需要由各有关章节编写单位制定

条文说明

由各有关章节编写单位编写

附件2

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编制进度计划

序号

日期

完成工作内容

1

2011 628

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编写大纲和分工

2

2011 111

参编单位交稿给主编单位

3

2011 121

主编单位完成讨论稿并发给参编单位

4

20121月中旬

第二次工作会议

5

20123月下旬前

主编单位完成征求意见稿

6

20123月下旬

网上公示并发征求意见稿(2)

7

20127月中旬

第三次工作会议

8

20129月中旬前

完成送审稿

9

20129中旬

召开报批审查会

10

201212月下旬前

完成报批稿、组织报批材料、报批

附件3

《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次编制会议参会人员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姓名

职务及职称

1

www.2396196827.com

郭启蛟

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2

国家安监总局尾矿技术中心

田文旗

技术总监、教授级高工

3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易华

顾问专家、教授级高工

4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万凯军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5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牧明

专业总工、高级工程师

6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明云

专业副总工、高级工程师

7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洪全

中冶尾矿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8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主任、高级工程师

9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郭天勇

环境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10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11

河 海 大 学

丁家平

副总工程师、教 授

12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赵永志

高级工程师

13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陈章友

教授级高工

14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5

武汉钢铁集团矿业公司

高级工程师

16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德兴铜矿

冯模伦

处长、高级工程师

17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辛利伍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8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滕志国

教授级高工

19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王金炎

教授级高工

20

湖南株洲广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袁赞江

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21

马鞍山长江地质工程公司

张元瑞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2

延边华冶排渗工程有限公司

付文堂

总经理、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