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守初心担使命的海岛青年创新家
——记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中冶宝钢员工李伟伟
发布日期:2020-12-11
他是渔民的后代,却在中冶宝钢的培养下,成长为马迹山项目部作业长;他是一名海港桥式起重工,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二十年的海岛港口作业,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使他执掌的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创造了诸多创新成果。
“渔家郎”拎起“第一抓”
进入中冶宝钢后,18岁的李伟伟就立志学好技术,成为一名现代港口职工。
中冶宝钢为了培养他,将他送到上海宝钢原料码头学习桥式起重机的各项操作技能。一年后,他带回了一摞厚厚的整理成册的教案知识与操作经验。
李伟伟脑海里,始终记得2001年1月21日,马迹山港试运行的日子。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让他担任卸船机主操作手,由他完成开港仪式“第一抓”。
李伟伟深知这一抓的分量:马迹山港主要从事钢铁冶炼矿石原料中转倒驳作业,港口靠泊卸载矿石原料的,基本都是国际货运船只。装卸时,稍有不慎,抓斗就会碰擦到货舱,或发生钢丝绳缠绕等问题。组织上选定他担任“第一抓”,就是让他代表“中冶宝钢”、代表中国港口作业水准。
李伟伟在众目睽睽之下,掌控手柄,启动吊机,将抓斗稳稳地对准原料,一蹴而就。成功的喜悦,烟花般地飞扬在港口的碧海蓝天。
拜师李斌拔掉溢料“钉子”
“作业长、作业长,四号卸船机振动给料器裙板皮带的位置又溢料了……”对讲机里传来的急促喊话声,李伟伟一边往事发点赶去,一边心中在想:一定要把这个难题解决掉!
从此,李伟伟就朝卸机船给料器那里转悠,白天,了解设备结构;夜晚,查找资料,分析设备原理,写就了《二期卸船机振动给料器导料槽的改进方案》,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但可行性到底有多少?谁也没有把握,李伟伟决定拜师,他找到宝钢集团工人发明家李斌。
“我认为,振动给料器导料槽内部三边积料的形成,是由于改造后裙板皮的安装位置与深入料斗内部的长度而导致……”随着问题的展开和解决方案的分析,李斌的眼睛不断闪亮,频频点头。
次日,经过李斌指点的改进方案,就被用于三号卸船机试验。一个月后,在所有二期卸船机进行推广。
而李伟伟也通过与启蒙老师李斌的合作,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头脑风暴请来“无人机”
二十年来,坚守海岛港口的李伟伟,感概最多的,就是“慧眼识英雄”。他说,组织上看到他创新的能力、动力和潜力,成立了由他执掌的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让他和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生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2020年1月3日,马迹山港智慧化料场办公室投入运营,首次实现以“无人机+AL+北斗”港口矿石料场估料操作精准化。此举,不仅使料堆估料精确度较传统操作,提高了15%以上,也使马迹山港散货矿石接卸倒驳,实现了智能化和大数据分析,填补了行业空白。
而该项创新,源自于工作室的一场“头脑风暴”。2018年,一名推扒机司机提出一个问题:“目前料场转拨料工作负荷较大,依靠电子秤、水尺和现场料场图对比实际偏差超过预定范围,人工场地估料更加困难,对料场轮船出货场地量参照配载造成较大影响,怎么做才能改善且扭转这种局面?”
问题一经提出,工作室成员立即展开了热议。但大家提出的方案,总有缺陷和不足。李伟伟沉思良久,说,料堆能否用“长、宽、高”几何数据进行计算勘测?大家立即有了全新的思路。项目部质量管理员周俊明补充到:“能否利用无人机技术来实现?”项目部副经理柴彬当场表示,由他上报项目,并与上海高校联手,共同研发制定项目可行性方案。
努力,换得了成功。如今,小小无人机承载着李伟伟、柴彬等青年一代的创新梦想飞翔在料场上空,翱翔于美丽的马迹山港口。
7年来,以李伟伟为首的技术团队提出70余项合理化建议,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0余项,专利3项;工作室充分发挥孵化作用,完成生产一线师徒带教109名,其中51人取得高级工证书,并有2人取得技师证书…… (中冶宝钢 郑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