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解密“刘宏现象”
发布日期:2021-04-02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首位”的大兴机场,代表着中国基建的新高度;
车路协同、城市计算的雄安新区,展现着中国的科技之优、文化之美;
仅花费10天建成、“与疫情赛跑”的雷神山医院,诠释着中国制造的速度与质量……
这一项项令人炫目的大国基建都有着首钢“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印迹”。
技能人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国基建背后是人才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工资待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职业技能提升、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技能人才队伍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制度红利释放的效果是,技能人才辈出,大师工作室在企业的技术革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钢集团的“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可谓其中翘楚。
为什么首钢能培育出技能人才进入研究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首钢技术研究、产品与应用服务一体化这样的大师工作室?
为什么技能大师刘宏能带领博士、硕士搞科研,企业、个人相互成就?“
刘宏现象”或能诠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提供培养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反哺企业的新模式。
成才之路 精益求精的焊接试练
1988年8月2日,高考失利的刘宏做出了一个身边人没想到的决定——前往首钢工作。尽管只是一名工作轻松的材料管理员,但用一把焊枪在金属平台上“挥毫泼墨”,是她埋藏心底的梦想。
一年后,当车间领导询问时任工段团支部书记的刘宏“还想学点什么”时,她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想学电气焊。”
“在首钢,工人有良好的成长通道和成长空间。只要想学技术,哪怕你是女同志,单位也支持。”刘宏说。1990年底,她参加了为期4个半月的焊工培训班,朝着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电气焊是一门技术活,要求蹲得稳、焊点准。为了练蹲功,刘宏控制体重,坚持少吃饭、多干活。3个月下来,她的体重减了许多;为了练手稳,她加强训练,并摸索出了适宜女性的焊活技巧:心态平和、把握呼吸均匀,就会手稳、焊点准确。
然而,更痛苦还在后面。刘宏的脸被烤脱了皮,胳膊上、腿上到处是紫色肉球似的烫疤。时值夏天,烫伤总是无法愈合。特别是晚上洗澡时,烫疤火烧火燎钻心得疼。
家人多次心疼地劝她:“看你身上,烫得都没好地方了。不行,咱别干了。”刘宏只是笑笑。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为了当焊工,她与裙子诀别,连短袖衣服都不怎么穿。
锻炼之余,刘宏好琢磨。怎么克服实际操作中的弊病,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参数?找理论书籍研读,边看边做笔记,经常学到后半夜。
梅花香自苦寒来。1993年初,刘宏终于独立顶岗操作。
刘宏也赶上了好时候。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布了关于技师评聘的实施意见,为技能人才上升打开了通道,首钢集团将政策落实在每个技能人才身上。
刘宏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于2002年——2005年完成了“三级跳”,连续考取电焊中级工、焊接高级工、焊接技师、高级技师,多次获得集团内部焊接大赛冠军。
“身份转变”:技能人才进入研究院
一面是技能人才刻苦拼搏,高歌奋进,一面是传统企业“华丽转身”,转型升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技能人才发展贯通相互交融,谱写了一曲和谐赞歌。
步入21世纪,钢铁行业由于供需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等因素制约,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持续改进、不断创新钢铁研发工艺。走精品钢材路线,成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以适应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发展态势的要求。
作为老牌国企,“国字号”标杆企业,首钢只有摒弃低端生产线研发高端产品,以终端用户思维设计产品服务,才能实现从高端产品向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的转型。
但是,研究院将设计“落地”时,总会出现图纸与最终产品存在误差,导致下游用户对产品不甚满意。
首钢集团决定改革研究院,改变人员纯“学院派”构成,引进操作“实战派”。刘宏以高超的焊机技术,成为不二人选。
集团的改革更为彻底,技术研究院由技能大师领衔带头。5名博士、10名硕士,5名高技能人才,这样的人员配备在全国的工业技术工作室中极为罕有。
新的任命,代表着全新的人生方向。刘宏从一名技能工人身份升格为产品研发人员。
这是对刘宏一次挑战。这样的工作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她一边发挥“实战”优势,一边储备专业知识;一边业务对接,一边密切沟通。技能人才加专业人才的混搭,效果很出彩。
以船舶和海工用钢为例。轻薄是该钢材的一大特性,150毫米厚的钢材,“X型口”中间的芯部参数至关重要,1毫米的偏差都会给焊材的韧性、焊道的参数稳定造成影响。
“技术人员做评估、做分析,得到的参数只是理论范围内的近似值。测试芯部参数究竟符不符合焊材的韧性,需要刘宏用她的实操技术反复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得出最佳测量结果。”首钢技术研究院用户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学涛博士说。
设计图落地过程中,刘宏犹如“定海神针”,以高超的焊接技术消除设计的产品到现实的产品中出现的干扰因素。
长久以来,技术研发团队重理论轻操作,普通技工则恰恰相反。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了互补二者短板,“技师+博士”的模式成效显著。“将博士们的理论知识和刘宏的实操技能有效结合,直接应用于焊接试验,可以让焊接试验少走弯路,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李学涛说。
“有了刘姐,焊接试验的质量和速度快多了。”团队初始成员杨建炜博士说,“我们各司其职,并驾齐驱。”
到目前,首钢已经树立起800MPa水电钢“产品+服务”的品牌,提出了首钢钢板+配套焊材+焊接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完全替代进口,解决了该型号钢铁产品“卡脖子”的问题。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内外高水头、大型水电站。
刘宏算了一笔账:过去,从瑞典进口一吨焊材需要40多万元,而首钢开发的焊材一吨才10多万元,对一项需要1000吨焊材的工程而言,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3个多亿。
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何巍坦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首钢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中心和研发推广中心,技术研究院聚集了一批高学历的创新人才,他们理论扎实,思维活跃,但往往实践操作经验不够丰富,这恰恰就是像刘宏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优势所在。
让高技能操作人才和高学历研发人才组队作战是集团的一次大胆探索,希望能发挥取长补短,互为促进的作用。现在看来这步棋走对了,个人与团队相得益彰,达到了1+1远大于2的效果。”
首钢集团也开创了三个先河:开创了技能人才进入研究院的先河;开创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首钢技术研究的先河;开创了产品与应用服务一体化的先河。
“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在集团内部搭建了人才“立交桥”:操作技能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延伸,形成了初级工——厂级技能操作专家——集团技能操作专家的纵向晋升体系,并与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两个通道横向互通。
“反哺效应”:让“首钢精神”代代传
如今的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首钢集团焊接工艺改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新品研发、技术服务的窗口。
近年来,工作室共申请专利65项,发表论文85篇,工作室26项科研成果通过行业、北京市及首钢集团的鉴定。
32年的拼搏,让刘宏“光环加身”。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她技艺精湛,硕果累累;在集团内部,她是知名的“首钢工匠”,享受每月1万元的额外津贴补助;她还以一名技术工人的身份,被选举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吃水不忘挖井人。“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深刻体会国家鼓励、企业栽培的重要性。我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离不开首钢的大力培养。”刘宏说。
“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刻在集团大厅墙上,也刻在每一个首钢人的心中。
“师带徒”一直是首钢的优良传统,也是刘宏最大的心愿。刘宏身体力行传帮带,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她担任首钢焊接技师研修班、全国班组长培训班兼职教师,不时为焊接技师和班组长授课,培养焊接后备人才。
“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理论、经验和技术。”刘宏的徒弟果志伟说。工作时,刘宏都会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体会,从焊接理论到实操技术,为徒弟们解释要点,手把手操作示范。刘宏先后带出了5名高级技师、1名技师、5名高级工,这些人多次在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的焊工比赛中斩获大奖。
2021年,是刘宏在技术研究院的第十个年头,首钢也在“寻找下一个刘宏”。不过,在她看来,在这片技能成才的沃土上,会有千千万万个她脱颖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国家发力,企业出力。技能人才有实惠、有地位、有奔头,收入增多、保障牢靠。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制造业,安心在技术岗位上工作,实现梦想。”
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技能大师,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孜孜以求的目标。犹如首钢培养模式一样,进一步提高技术人才在企业配置中的地位,提高技术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企业与技能人才的双向促进和互相滋养,或许会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步入“十四五”,人社部加强了技能人才的顶层设计,继续部署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等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以推出更多的刘宏,涌现更多的刘宏现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