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小”舞台 “大”精彩
——武钢大冶铁矿班组职工创新工作室扫描
方国俊 发布日期:2016-01-05
走进武钢大冶铁矿十里厂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迸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大冶铁矿“战危机、保生存”攻坚战中的主力军。经过5年多的建设,大冶铁矿已经建成了1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被武钢集团公司命名授牌,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被资源集团公司命名授牌。这里,已经成为了矿工们学习交流、技术创新、岗位成才的小舞台。在这里,他们解决了一项又一项技术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亮点,小舞台同样演绎着大精彩……
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大冶铁矿“姜萍工作室”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在这里,我们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带动了更多的职工参与到创新行列中来,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全面提升了职工技能水平……”姜萍一语中的,道出了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如何成为人才培养的乳化器。
随着矿山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对检修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职工对提升技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各职工创新工作室,帮助职工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制定了学习计划,定期邀请工人技师、技术状元、岗位标兵、QC成果获奖者等技术骨干担任辅导员,对职工进行现场授课和技术指导。同时,打破陈旧教学模式,以“百家讲坛”的形式,让职工参与互动交流,对职工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授课老师现场解答并进行实际操作辅导,让职工在学习中实践,从实践中得到提高。2015年,大冶铁矿又聘任了11名工人技师和9名高级技师,如今整个工人技师队伍人数超过100人,技术交流让职工技能得到提升。
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走进大冶铁矿“爱矿工作室”,现场攻关成果的模型和荣誉证书显得格外醒目。“在这里,职工逐一破解生产中遇到难题和工艺控制中遇到的瓶颈,用自己的智慧为激活了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降本增效好方法在这里开花结果……”负责人袁爱矿介绍了在成果转化上的做法。
“爱矿工作室”成立3年来,先后产生了5个金点子、2个先进操作法、5项创新成果。个人创造的先进操作法、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工作室实施的创新成果,都是从生产中来。那么如何把职工再回到生产中去,实现成果转化和成果共享?爱矿工作室通过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同一工种的职工都能掌握该方法,在推广和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积极鼓励职工多创造一些“小窍门”、“小点子”和工艺流程的“小改进”、“土方法”,在创造和创新中实现精矿高产高效;组织职工参与全员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并把技术革新与成果申报紧密结合,使选矿职工人人通晓生产工艺,个个身怀精湛技艺,促进了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提档。
效益提升的助推器
面对钢铁“冰冻期”下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大冶铁矿始终把班组创新工作室作为降本增效的第一战场。“在这里,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小处降本,从细节创效,创新节降成本、增创效益的好办法、新模式……”袁爱矿介绍了工作室是如何成为效益提升的助推器。
选矿车间粗碎机有动颚、定颚两块齿板,总价值约5.2万元。一块齿板的正常使用周期约为40天,齿尖磨平后不能正常破矿需要更换。工作室成员创新了“大材小用”法:通过将一头齿尖磨平的齿板“调头”使用,平均每块齿板使用周期达60天左右,年节约成本20万元。面对铜精矿价格保持平稳的形势,工作室发挥技术引擎作用,改进药剂添加方式,增加了三次扫选工序,变浮选槽内内置中间室为外置中间室,变外置尾矿箱为内挂尾矿箱,采取浮选槽逆向放矿,变过去尾部放矿为中间浮选槽放矿,并在中间浮选槽孔中用管道连接后进入泵池,再返回到8#大井,实现颗粒归仓,呈现出产量节节攀升,质量稳中求进的势头,多淘出矿山铜130吨,创效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