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已成为今天“大企工匠”们一种特有的符号和逻辑形式。

在中冶宝钢技术第三分公司“张晓东焊接工作室”,源源不断的创意成为这种符号最好诠释:研发的焊接工艺成功解决宝钢渣处理滚筒沿口开裂、开发出F11马氏体耐热钢与A335WC6合金钢的焊接工艺、针对RH真空槽焊接修复设计出半自动焊割装置、开发的焊接工艺对滚筒材质为50Mn2的托圈进行圆满修复、成功研发了220mm超厚板材焊接工艺……

法创新超越远未止于此

工匠精神创新的定义,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人们经常可以在《工业建筑》、《冶金设备》、《焊接》等专业刊物上看到一个闪亮的名字:张晓东;《高炉中套二种不同材料焊接工艺研究》、《转炉三点球面轴耳焊接工艺》、《渣处理滚筒托圈修复技术》、《大型转炉托全裂纹修复》等多篇技术论文在这些窗口频频出彩。

张晓东所带领的这个焊接工作室,是企业专门为维护宝钢生产设备而成立的,6名成员既有荣获冶金部首届焊工比武第一名的“老法师”,亦有大学毕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人才;工作室有计划地推进以焊接技术为特点的技术创新工作,成为企业检修协力由“护士向医生”转变的“郎中工作室”;近两年由工作室牵头完成的项目,有焊接质量控制的宝钢锅炉安装、为公司获得了近1500万产值,炼钢厂5#RH真空系统改造获得700万产值,TPC倒渣间改造获得750万产值等。

新颖的研发思路,让他们不断地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题材与内容:焊接工作室编制的焊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宝钢渣处理滚筒沿口的开裂情况;成功开发出F11马氏体耐热钢与A335WC6合金钢的焊接工艺;同时针对RH真空槽焊接修复量大的特点,设计出半自动焊割装置;引用先进的焊接工艺和先进的超声波时效仪、对转炉三点球面连接螺栓进行焊接获得成功,此技术获上海宝钢设备部“十佳”金点子奖;开发的焊接工艺成功地对滚筒材质为50Mn2的托圈进行修复;为拓宽轨道焊接面,引进了QU与AU系列轨道焊接技术;同步成功研发出220mm超厚板材焊接工艺……

不得不为这张成绩单点赞: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自动切割焊接装置》(专利号:ZL201120024319.X),焊接工作室编写的《检修工艺链-焊接篇》成为企业标准,开发了14项焊接工艺评定,保证企业的资质不断提升,《大型转炉检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确保转炉托圈裂纹修复质量》QC成果荣获2014年全国冶金建设行业QC成果一等奖,立项开发了超厚板焊接工艺、起重轨道无底板无缝对接焊接工艺;团队创造的强磁条件下的焊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突破了无氧铜在水冷情况下的无预热焊接技术。

研发创新的快速转化应用

走进“张晓东焊接工作室”,你会找到灵感被轻轻划燃的感觉,其研发创新的成果正快速转化为解现场问题的“万能钥匙”。

新颖的思路是他们获取真谛的不二途径,针对宝钢300吨转炉三点球面螺栓频繁出现滑牙问题,张晓东与团队反复琢磨这道难解的方程式,依据该球面螺栓的物理特性,多次模拟型号相同的铜套,进行匹配焊接工艺实验,并最终成功代替螺栓使用,有效提高使用寿命的同时,大幅减少转炉停炉抢修次数,他们让这个课题成为一种新的话语方式。

张晓东和团队为焊接注入了新灵魂:面对多个厂家一筹莫展的300吨转炉三点球面轴耳更换难题,张晓东与研发团队,在参考国外同类在线焊接方法基础上,经过反复研发试验,终于用他们智慧的焊枪,成功填补了国内最大转炉轴耳在线焊接空白,并且用独创的焊接工艺,圆满解决了220mm超厚板材在焊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层状撕裂以及应力处理等问题。

让这个团队尤为满意的一个版本,是宝钢炼钢厂渣处理滚筒托圈焊接技术——在托圈材料受交变应力开裂,厂家多次外委修复裂纹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他与研发团队采用不打设止裂孔、扩大裂纹发展端处理面、加大焊缝宽度、焊接设置引弧板、选择超低氢高韧性J507RH低合金焊条等多项举措,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甲方许久的难题,他们所研发的高频高温焊接工艺,延长滚筒托圈3倍的使用寿命。

新研发项目在现场已成为带T的“动力引擎”:工作室自主研发的自动环缝切割焊接装置,集成了切割和焊接的两大功能,采用微机控制,能够实现360°全工位作业,操作人员只需要简单几步程序即可完成焊接作业,解决了宝钢炼钢厂RH精炼浸渍管短管切割焊接效率低下,作业环境恶劣的重大难题;而32mm厚壁管在线半自动焊接技术,使用低飞溅半自动高新焊接,代替了常规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填充和盖面的常规工艺,让所有焊缝一次性全部通过无损检测。

在宝钢炼钢厂450t行车梁修复现场,针对出现的重复性开裂难题,张晓东和团队对行车梁焊接后应力发生的原因进行论证和分析,采用了新的焊接坡口形式及焊缝结构的布置,成功修复了行车大梁裂纹,此方案获得重钢院院长、中冶赛迪首席专家等的一致好评,认为工作室开发的焊接技术,能够运用于大型行车梁的抢修,取得了可观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在马迹山港卸船机后拉梁修复中,工作室还研发了可调节杆装置对大梁进行固定并校正,将修复时间和备件费用压缩到最低。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这个焊接工作室有着一套完善的独家秘笈。

最让人称赞的,不仅重点通过编制技术论文、研发专利、编制企业标准等方式开展技术创新,每年还针对不同技能水平的作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结对培养的弟子均达到三级以上技能,成为一线的技术骨干,其中与张晓东结对的弟子唐果,还成为了“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轴上,仅由张晓东执教的青年焊工技术培训,每年有70人次以上,其中16人获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证书,20余人获得了高级工证书,同时多人在全国及上海市焊接行业技术比武中斩获好名次。

尤为抢眼的,焊接工作室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每年都有年度工作目标,具备开展工作的场地和各种设施,培训教室有多媒体投影,并配备60余张课桌椅,为学员理论培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实训操作场地设置四个焊接操作工位,并设有排烟措施,提供各种电焊方式所需的焊接设备,为电焊实训提供便利的条件;操作场地明确电焊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培训学员守则,摆放物品、设备均按照定置化管理。

毋庸置疑,焊接工作室正成为以服务现场为目标,通过搭建员工技能培训、学习交流、现场难题攻关的平台,以课题攻关、技术支撑、师徒带教为载体,提升焊接技术人员水平,成为公司生产经营任务服务的孵化器,在这个创意工作室周围,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创新标兵、工人发明家、技能大师拔尖人才。

从没想过聚焦,却有如焊花般掩盖不住的璀璨:第九届“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提名奖”、“上海市工人技术创新能手”、201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