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华天银川供热项目团队部分人员。

九月塞上,五谷飘香,正是收获好时节。

中冶华天设计的西部地区最大集中供热项目——银川集中供热项目设计任务圆满杀青。

银川集中供热项目是宁夏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民生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从宁夏自治区到银川市、再到华电集团均将其列为头号工程,备受瞩目。

银川集中供热项目热媒长输干线输送距离长达40多公里,期间穿越黄河、高铁、高速公路并经两级中继泵站加压及换热送至银川,供热面积达3770万㎡,覆盖城区约80万人口。采用高背压循环水长距离大温差输送技术,将高质量、环保型热能持续输送至银川市主城区及沿线区域,可以解决银川市城区约2/3的小锅炉超标排放问题,还银川这座美丽的城市碧水蓝天。

作为该项目专项规划、可行性研究与工程设计的中冶华天更是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将项目视为打响西部市场第一枪,树立中冶供热品牌的标杆性项目。

由于项目被赋予的众多意义,包头院城市供热事业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银川集中供热项目设计团队奔赴宁夏现场设计办公。他们远离家庭、远离亲人,在这里一呆就是30多个月。面对重难险急,他们不屈不挠、执着坚守;面对质疑挑剔,他们吞下委屈、壮大格局;面对亲人不解埋怨,他们满怀亏欠、用心弥补……彼此相互打气、抱团取暖,他们咬牙坚持、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如今,这支召之能战、战之能胜”队伍不辱使命、在项目建设中锤炼了技术、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力量,打响了品牌。

王立文:一天当做两天用

从事供热设计已有30多年的王立文,算得上是资深供热专家。作为银川集中供热项目工艺专业负责人的他坦言到:“银川供热热网项目是银川市“东热西送”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内最大的超大型、长距离、大温差、智能化,由供热首站至用户的集中供热系统全流程设计项目。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和业主的许多特殊要求,项目技术难度大、建设条件复杂、设计工期紧……这在我供热职业生涯中,实属罕见。”

事实也确如其所言。这被业内称为,是国内一次性规划并实施的建设规模最大、供热主干线最长、技术含量最高、建设条件最复杂、建造工期最短的供热项目,综合指标在全国首屈一指。

“虽然我们是项目的技术总负责单位,但除工程设计外,还要承担地质、地下障碍物勘测、热力管线黄河穿越、铁路高铁穿越、外部电源引接设计协调管理,以及协助业主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拆除燃煤锅炉谈判技术支持等……管理协调关系之复杂、之艰难,一言难尽。”项目实施的每个历程,王立文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特别是去年8月至10月间,太痛苦了,真是一天当作两天用。业主谨慎,每一个方案都需要反复论证,方案定了现场情况不行又要重新设计,大量返工,但时间又不等人,真是热锅上的蚂蚁,很是煎熬。”

但说到项目中技术特色和亮点,王立文如数家珍。

“我们采用的大温差热泵技术、长输供热技术、大直径供热管道无补偿冷安装敷设技术可以解决供热管线长、城区供热范围广等难题,构筑“互联网智能”供热模式,可以实现生产运营智能化、经营管理数字化、客户服务智慧化供热,做到数字化、精益化、差异化供热,满足不同热负荷需求,这些设计可彻底改变银川市“区域分散、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供热方式,可替代城区155台套小锅炉,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106万吨、烟尘排放1.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86万吨及氮氧化物排放0.29万吨等,可以极大改善空气质量。”

自银川供热项目启动项目以来,王立文就是第一批先行部队三人中的一员。从项目建议书到施工图设计、现场服务,始终坚守一线。在银川供热现场500多天。轻伤不下火线,每天药不离身,即便在自己患严重的滑膜炎期间,与还同事们一次徒步踏勘10公里的管线路由。

他说:“这些年轻人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给他们做出榜样。”

周小三:吞下委屈,喂大格局

“你就是周小三?”在笔者印象里,他是公司年年先进,但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单就名字来看,原以为是稍微年长点的员工。而眼前,却是个壮实憨厚的80后小伙。

“我在家排行老三,父母就叫我小三。”周小三大大方方地介绍着自己。

重庆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周小三,在包头院供热专业已摸爬滚打七八年,如今,可以独当一面。

“这次选中小三来顶大梁,负责技术总设计,主要是考虑他上进好强,技术好,有责任心”。王立文这样评价道。

2016年元旦刚过,新婚蜜月还没有过完的周小三,就被召唤到银川现场办公与王立文汇合。因为现场工作任务重,两年多来,他在银川现场累计超过500多天。除去节假日,他因为私事回家只有一次。

“以前在包头做供热项目设计,自己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但银川地质复杂,液化土地段较多,地下设施复杂,地下水位高,大直径管道敷设的地基处理既要安全又要经济合理,设计难度极大。从系统上来说,大直径输送热力管线距离越长、阻力越大,所以中继泵站设置较多,中继泵站设置越多,水力工况越复杂。由于经验少、底气不足,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工况,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演算、软件模拟。”对于当时设计工作,周小三这样说。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只有迎难而上、奋力攻克,水利、应力计算一遍又一遍,工况动态模拟一次又一次……

事实上,像这样项目可研、初设战线如此之长、又必须长期驻扎现场,周小三也曾有过思想波动。

今年春节期间,他本来打算利用年休假多休几天,陪母亲回趟她阔别20多年的四川老家。初三到了四川,初六就接到电话说要立刻赶到银川。春节期间机票难买,几经周折,耗费整整一天时间,周小三才赶回银川。由于时间紧迫,电脑、行李全部托同事捎到现场。

“说实话,当时我内心是不开心的。一是牵挂母亲。二是觉得其他人应该也可以做,或者应该不是那么着急。”周小三真实地诉说着当时的心情。

“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总会影响着别人。后来自己也认真反思,银川供热项目规模之大,设计之复杂可能是我这一生都难以遇到的工程,过程中虽然充满煎熬,但这同样也是一种磨练,要坚持挺过去。”周小三收拾好心情,整理思路再出发。

而今,周小三顶住了压力,赢得同事们的赞赏。他所设计的穿越黄河盾构的供热管道,盾构隧道段水平全长1838米,供水管道温度高,其补偿形式采用套筒补偿器;回水管道温度低,其补偿采用自然补偿,该设计或将成为华天供热的品牌。

郑光明:用双脚丈量项目每一寸路由

说起郑光明,他也是银川供热项目先行部队三人中的一员。

2016年3月,郑光明从燃气专业转型到供热专业。刚一转型,就接到这一重量级、有影响力的供热项目。他只能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项目前期可研、整理资料工作做起。

虽说只是可研,但是却不那么容易。

路由丈量全靠一双脚。郑光明徒步走遍银川供热项目每一处,现场踏勘116公里管线路由。城区主线“两横三纵”、永宁、望远支干线、城区22条支线、中继泵站、31个热力站,

“路由必须要靠双脚,现场情况千差万别,进小区、越沟渠大不相同,开车或坐在车上无法掌握真实现状。”

那时候,每天都要到现场实地踏勘,回来后再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在11点。

仅工艺可研版本有五六十个版本之多,项目专题算起来高达上百版本。从修改到审批再修改审批,周而复始,长达一年。按一年测算,平均三天要就出一个可研版本。

也正是,经过一年多来的大量扎实细致工作,郑光明对项目现场每一处都了然于胸。

“有了前期可研的基础,自己对项目有了一定认识,工作也顺手多了。现在实现自身转型,全靠这个项目。”郑光明畅谈对工作的感受。

自2017年7月以来,郑光明逐步涉足施工图设计。从初设、施工图开始,他就有意识地优化项目,尽最大可能做到完美,让人刮目相看。干线10条,每条至少画上两遍以上,有时因业主变化调整,要画上4遍之多。

虽然时间很紧,但现在自己画的设计图一遍比一遍好。画多了,也就磨出来了。每个细节都做出标记,如:定尺制作、转弯处理等,这是之前所不具备的。弯度定制处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还有助于节省成本。

大刘小刘:这个团队真不错

大刘,原名刘鹏刚;小刘,原名刘建国。顾名思义,大刘魁梧高大,是典型北方汉子;小刘个子不高,阳光机敏。之所以把他俩放在一起,主要是他们有太多相似。同是转型人员、年龄不相上下,家庭状况也相仿。

大刘性格直爽,有一说一。

“当时到现场是被‘骗’来的,说‘救火’只要半个月,到了一个多月也没动静,到如今也没有消息。2017年8月份到现场,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尤其是中继泵站的方案,由于业主方没有工程建设经验,再加上银川地形复杂,地震断裂带较多,审批涉及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方案最终确定,都不知道改了多少版本。”刘鹏刚苦笑着说:“过程虽然艰辛但是我们的结果是完美的,从业主的排斥到最终的信任,项目组的每个人都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真诚的服务。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公司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每个人都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在这个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更是无价之宝,应该感谢公司的平台。”

刘鹏刚有两个孩子,老大上幼儿园小班,来现场时,二宝还不到一周岁。他爱人还在离包头50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原以为只是半个月,临行前家里也没来得及做好安排。

“老人身体不好,接送不了孩子,只能请人帮忙。”说到这,一种心酸的感觉涌上刘鹏刚心头。“以前加班做项目也是常有的事,总是有时有晌,但这个项目却盼不到头。每次难熬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再坚持。”

放假一回家,刘鹏刚就要当好好先生。洗衣服、买菜、做饭、带孩子全流程一肩挑。“没有办法呀,自己长期不在家,家人也很辛苦,要好好表现表现,暖暖爱人心,替替轻。”刘鹏刚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但问及现场饮食住宿条件时,刘鹏刚心直口快:“现在办公环境、住宿条件比刚来时好多了,就是吃饭不习惯,这里和包头口味不一样,不知道吃啥。”

“瘦了没?”笔者开玩笑的问他。

他拍着自己的肚皮说:“这里,没瘦下来。”

一时间,满屋子的欢乐。

小刘活泼开朗,乐观阳光。

“因为热爱供热这个行业,明白这项工作的意义,所以才能坚持下去。”刘建国这样说

“去年8月份到现场,负责51处大大小小的供热管网穿越工程设计,其中37处沟渠、10处道路、4处铁路。这里有不少汉代、唐代的历史遗产渠,属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些沟渠穿越审批涉及管理部门多、级别高,沟通审批手续多,难度大。从现场踏勘、汇报、方案反复修改过程繁琐,每一个环节都得陪着,有时还免不了受人冷眼。”

好在,刘建国对这些并不在意,也没影响他的情绪。

但说到孩子爱人,刘建国满心愧疚。

去年的一个星期二,他接到爱人的电话,说孩子生病在住院。一听,电话那头的他慌了神,很着急。但周三到周五要去水利厅汇报工作走不开,他自己心里也非常着急。直到周六他才回家,那时孩子已经高烧住院一周了。

还有一次,连刘建国也不记得什么原因了,只知道爱人连续三天不理他、不接他电话。正好赶上事情办好,他才得空回去一趟。当爱人开门,看见手拿十朵玫瑰花的他,埋怨顿时化为乌有。

来现场,没有家庭牵绊,大家一心全扑在工作上了。

“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对技术没有保留,新人成长很快。我以前是做煤气柜的,对热力不懂。经过项目的锻炼,学到很多,出去交流也能说出四五六,有底气了。”刘鹏刚高兴的说。

“我从轧钢专业转型到供热,我很荣幸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一路走来,收获很多。咱们团队氛围很好,谁有难事忙不过来,大家都主动担当帮忙,彼此照应。同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市政院在顶管和水工设计方面的鼎力支持,感谢他们。在银川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不仅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而且向同事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刘建国细说着自己的变化。


全国首条穿越黄河供热隧道盾构机始发。

每个人都是好样的

正在大家聊的兴致之时,门被推开了。

“石总好,刚到吧?”小伙子们纷纷站起来打招呼。

走进来的正是,城市供热事业部副总经理石佶超。

“我马上还要走,到业主那去汇报技术方案。”进屋之后,石佶超头也没抬的收拾完电脑包,又匆匆忙忙离开了。见面不到两分钟时间里,只留给笔者一个匆匆的背影。

“石总主要负责对外技术沟通。在现场大半年时间里,他常常是坐包头最晚一班火车,凌晨到达银川,在办公室稍作整理就去赶往现场汇报。一方面,他要顶住政府和业主的重重压力,凭借自己专业的技术和表达力,在汇报中一次次征服对方获得认可与肯定;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团队建设,现场服务人员的工作负荷、生活起居、情绪波动。

“石总常常跟我们说,只有企业这艘大船扬帆远航,才能为家庭这艘小船遮风挡雨。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在旁边一直低头不语,默默画图的高鑫说。

高鑫,2017年9月,从包钢设计院到包头院工作的。虽然,一直在包钢从事着供热工作,但这里工作状态却大不相同。

一来这儿,就给压实担子。对于刚刚进入华天工作的他来说,无形的压力骤升。

“我特别能理解他,一个新人刚到新单位还没熟悉,就远离家庭,来到这里工作。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能说,只能深深埋在心里,很难排解苦闷。”一旁的郑光明接着所。

对于这些,高鑫说他都能挺过来,就是孩子小,特想他。

“每天晚上,怕影响别人工作,他们几个人就躲在办公室门口,每人拿着手机与孩子视频通话。”说这话时,泪水已浸润了王立文的眼眶。

这些典型代表只是银川供热项目的缩影。2016年1月初项目启动以来,在项目现场办公的有20多人。这里想说的事说不完,想说的人道不尽。

2016年2月4日,设计人员加班加点至凌晨完成预可行性研究,在除夕前一天通过电厂汇报。汇报之后,为了赶时间,大家连饭都没顾上吃,终于在除夕夜鞭炮声响起之前返回家中。

2016年大年初三,大家集中在办公室整理预可研的审查意见,准备可行性研究的编制。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按照业主的要求到达了银川现场,开始可研的编制工作。

2016年4月17日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4月20日、5月12日,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可研报告进行了两次审查,项目获得银川市政府的立项备案批复。

设计总师段宇由于连续的加班,心脏病倒在了现场。医院要求住院治疗,但是他治疗后取上药即返回现场继续工作。

设计总师崔旭东母亲突发疾病住院,他却坚守在设计现场,家里只有妻子一人还要护理瘫痪卧床十多年的岳父。2017年底,其岳父病情突然恶化住院,想见他一面,但此时正是项目决战突击的档口,直到老人去世也未能如愿。

中冶华天首席专家、银川供热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刘智,也经常驻守银川指导专业优化方案的各个方面,对项目的经营和技术方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创造长输大温差供热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方案论证的关键时期,他的岳母急病住院,等现场论证会开完赶回家里时,岳母已经去世。

……

在项目建设中,公司各级领导对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怀。公司老领导康承业5次赶赴银川与宁夏自治区、银川市领导和华电宁夏分公司领导沟通推动工作,看望慰问一线员工。中冶华天副总经理、包头院总经理陈岩峰经常到银川指导工作,及时了解现场工作生活情况,今年他还在项目现场与大家共同度过元宵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关怀极大地稳定和推进了项目,并鼓舞了所有现场设计人员。

当前,中冶华供热项目设计团队,正全力配合业主和施工单位抢抓工期,向着11月1日银川旧城区集中供热目标全力冲刺,以行动践行着公司“超越客户期望、实现共生共赢”的经营理念和“坚韧不拔 追求完美 勇攀高峰”企业精神,推高、放大着中冶供热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