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半,杨聪再次回到渡江村,村民们激动的围拢上来,有不少村民悄然落泪



渡江村全景


“孩子,你当时怎么不说一声就跑了,我们都很想你!”冉春秀奶奶拉住杨聪的手,眼泪流了下来,对一年前杨聪不告而别的事情念念不忘。此时,晨光驱散了雾气,杨聪刚刚抵达渡江村村口,他回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都赶忙丢下手中的活跑上主街,把杨聪团团围住。

这天是2020年12月11日早晨,这是杨聪调离渡江村后,第一次回村看望父老乡亲。

杨聪说:“当时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不过以后会经常回来看望大家!”听到这句话,村民们突然欢腾起来,“杨书记,来我家吃饭吧,有几件事情要向您反映”。很快,杨聪便淹没在了村民的热情中,与他初来乍到时所遭受的“冷遇”截然不同。

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杨聪被中冶集团选派到贵州省沿河县思渠镇渡江村担任第一书记。

彼时,24岁不到的杨聪挥别繁华都市,辗转1119公里铁路,368公里山路,30公里渡轮抵达渡江村。那时的渡江村,因为各种原因,有路灯但是没亮过,临乌江却没水吃。当时,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才刚刚展开,大家都不相信这个年轻的书记会给渡江村带来变化。

“看,上面派来个第一书记,啧啧。”

“第一书记是个什么官?只怕又是来镀金的。”

杨聪在前面走,身后就有村民议论纷纷。当天深夜,杨聪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虑良久。

走进家门方能开启心门。杨聪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挨户做调研。村委会的同志们很不理解,渡江村成立十多年来的未解难题,就靠一个新来的毛头小子“窜个门”,能聊出什么发财致富新思路?

不到半个月,杨聪便能叫出村里564号常住人口的名字,甚至他们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都摸排得一清二楚,“杨嬢嬢,腰疼好点了没,怎么手又受伤了?是不是又下到地里干活咯?”“田华哥,小田啷个时候回学校啊?”巡街、走访时,杨聪也学会了两句当地方言拉家常,还经常帮着干些代买物资、水电维修、砍柴煮饭之类的活儿。正是在这些日常琐事中,杨聪逐渐打开了村民的心门。

杨聪刚到贵州山区的第一个冬天,他所学习的施工专业知识和村民们的需求第一次有了交集——路灯安装。渡江村一条路上能有百十个石阶,夜间出门,多有不便。

来渡江村之前,杨聪是中国一冶重点项目上的水电安装负责人,为了节省成本,他亲自挑选并安装渡江村的40余个LED路灯。

天蒙蒙亮,杨聪脚踩简易梯子,悬着自制安全绳,强忍满手冻疮的疼痛,小心翼翼地操作……杨聪修路灯的事引来了村民的围观,“杨书记,当心点哦”,声援和帮忙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一次天黑了,杨聪还没能从电线杆上下来,在离地两层楼高的杆顶,他又冷又饿,陪护的村民接连用手电筒为他照明。

后来,杨聪回忆起那夜脚下摇晃的“漫天星光”,仍觉心中暖意融融。这之后,杨聪发觉他与村民、村干部之间产生了细微的“化学变化”,与杨聪父亲年纪相仿的人,都开始喊他“杨书记”。

杨聪与村干部们一道美化了渡江村的村容村貌,添置健身器材,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支援乡村教育,捐赠课桌椅;组织村民参加思渠镇端午龙舟文化节、开办妇女刺绣培训班等文体活动;出售滞销的柚子……渡江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地变好起来。然而,村民们常常向杨聪提的竟是同一件事儿,就是要杨聪带头给渡江村修个“毛渡集镇”的牌坊,哪怕需要老百姓自己出钱出力都行。村民这个看似离奇又十分一致的诉求,让杨聪有些纳闷,他开始从渡江村的历史着手调查。

原来,渡江村原名毛渡集镇,村里的老一辈们念叨为 “老毛渡”,十里八乡的村民“逢三逢七”都要到老毛渡赶集,集镇上的居民足不出户做点小生意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十多年前,因兴修彭水水电站,毛渡集镇被要求整体移民搬迁,安置到乌江上游的池江村“割”出来的一小块地——渡江村。还迁村民因为入住新房背上了债务,而渡江村周边又没有什么耕地。老毛渡人总感觉自己居住地、耕地和集镇地位“三地尽失”,始终对渡江村缺少归属感与亲近感。

如果把“毛渡集镇”看作是渡江村的一种信仰、一种文化,那么淳朴的村民更愿意用修牌坊这种最古老的方式去缅怀历史,传承往昔的荣耀。由此,杨聪深切理解了“毛渡集镇”这四个字承载的意义。他立即发动村民集资,主动带头捐款1000元,短短几天就筹集了8万元的工程款,不少人还主动报名参加牌坊施工,不计报酬。

杨聪不仅每天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物资,并向村民通报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甚至充当劳动力加快施工进度,不出三个月牌坊就落成了。

黛青色的乌江江面上游船驶过,就能清晰地看到厚重的大理石牌坊上写着“毛渡集镇”。码头边的山坡上,是杨聪亲手写下的烫金大字“毛渡 渡江人民欢迎您”。地图上,毛渡集镇的标签也被写入渡江村,村民们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

“毛渡集镇”牌坊象征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着老毛渡人革故鼎新,在渡江村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走出家门,依靠勤劳致富,才能在渡江村再现毛渡集镇的昔日荣光。

2018年春节,杨聪为了与外出务工和求学的村民进行深度交流,放弃了回家团聚。他留在渡江村组织筹划了大年初一举办拔河、篮球赛等文化活动,这是渡江村几十年来组织的第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从十里八乡闻讯而来的近千名群众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欢呼声、呐喊声震耳欲聋。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渡江村以全新的姿态在思渠镇惊艳亮相,一点一滴地寻回着属于渡江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待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杨聪婉拒了许多村民邀他去吃年饭的好意,悄悄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晚上,村民侯素英带着家人去给杨聪拜年,打开房门的一刹那,杨聪惊讶地发现自己房门口竟然堆满了村民们送来的蔬菜和肉。进屋后,侯素英注意到杨聪桌上简陋的“年夜饭”:酸豆角、白菜、扣肉和米饭。

很快,村民们听到侯素英说起杨聪的年夜饭后,有的心疼得红了眼眶,有的立刻要去看望杨聪。

杨聪、“洋葱”,那颗诚心诚意为百姓办实事的内心,已经被坦诚地一层层剥开、被信任……

2019年3月,杨聪可以光荣结束扶贫使命回到中国一冶,但上级组织更希望他去条件更艰苦的地方开展工作。现在的沿河县县委副书记、时任常务副县长的龚仆对杨聪寄予厚望——“这个同志到哪里都会服务一方百姓,他一定会去长依村。”3月12日,杨聪接到上级组织调令后,他决定悄悄离开渡江村,怕自己的眼眶盈不住淳朴村民满满的爱。

长依村位于麻阳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是距离新景镇最远的一个村庄,群山连绵,珍稀动植物多,严禁发展加工业和大规模养殖业。全村7个组之间较为分散,2007年底才通电,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村庄”。

长依村凭借独特的自然优势,盛产纯天然绿色食品。经过调研,杨聪瞄准了黑豆销售,自行设计包装,在淘宝网上寻找合作电商,并联系自己的“娘家”——中国一冶,发动员工爱心购买,4880斤黑豆销售的渠道问题有了眉目,村民为黑豆滞销揪起的心放下了。

杨聪调研农贸市场时,发现沿河县城里的香瓜十分受欢迎,长依村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香瓜种植,一番钻研,2019年3月底,一份近万字的《新景镇长依村香瓜产业发展项目》上报到五矿集团、中冶集团相关部门领导案头。4月,杨聪组织村民播种。9月,香瓜全部成熟。杨聪及时与沿河县的三家大型农贸市场经理约定了送货时间,组织干部和村民采摘和包装,十余人两天两夜没合眼,把10000斤香瓜包装好时,已是第三天凌晨2点多了,距离约定到达农贸市场的时间不到6小时。

杨聪叫上了村主任杨兴盛和年轻的村干部晏安然一同出发前往县城,因为过度劳累,途中险遭意外,差点连人带车掉下万丈深渊。这一场惊险的意外让杨聪更加清醒,深知安全行车及诚信履约的重要性,定了定心神,马不停蹄地继续赶往农贸市场,按时交货并卸货、摆摊售卖,让整个村增收3万元。

杨聪深知,消费扶贫只能帮助长依村走出一时的困境,只有找到适合长依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才能持续为村民带来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新景镇的爱媛38果冻橙口感独特,但是相隔太远的长依村因为土壤、海拔等条件变化大,没办法“抄作业”。2019年10月,杨聪请来了现任沿河县农业农村局的副局长范义勇来村考察,又联系上了郑州果实研究所的李秀根教授,把长依村的土壤、部分农作物样本和相关资料交给他,请他挑选最适合长依村发展的农作物。

现在,长依村已有200亩地种下了李教授推荐的中梨四号,长势良好,还套种了红薯、油菜等作物,其他的羊肚菌、花椒、高粱、辣椒等产业已在村内“试运营”一年以上。

长依村的围墙上有一句标语: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有位村干部说,如果长依村“贫困钉子户”——潘生能脱贫,长依村就再没贫困户了。懒汉潘生的蜕变是长依村扶志工作的一个缩影,无论扶志工作有多难,杨聪都坚持不让一人掉队。

潘生自幼丧父,酗酒成性又好管闲事。几年前,潘生的老婆生下儿子潘敬飞后便没了踪影,潘生独自抚养儿子,酗酒的毛病也愈发严重,还经常打骂儿子。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收效甚微。

杨聪一直希望5岁的潘敬飞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特地破格为潘生申请了每月生活保障和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1000元的收入大抵能够养活他和儿子。

作为护林员,潘生得定期负责一块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由新景镇交管站派到长依村的驻村干部冯站长管理。一次,两人为工作发生了肢体冲突,经过杨聪的极力维护与协调,冯站长放弃了控告潘生,但是村里再也没人愿意帮助潘生了。

不久后,潘生又和侄子潘路文起了冲突,一言不合就拿刀作势要砍人。几个村干部都在劝阻手无寸铁的潘路文,只有杨聪趁潘生举刀的那一瞬间猛地扑过去,夺下尖刀,将他制服。警察三天三夜的审谈后,潘生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四方求助,但只有杨聪站出来为他说情,并替他照看潘敬飞,甚至半夜开车把潘生从警局接回家,路上,潘生只说了一句话:“杨书记,我以后绝对不会给您添麻烦,该我做的事情我一定做好。”

现在,潘生已摘掉贫困帽,坚守护林员岗位的同时,还找了一份刷墙的兼职。闲暇时间,他就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兜风,偶尔给杨聪发几张亲子出游照片……

三年过去了,渡江村的贫困户60户187人和长依村的贫困户93户396人全部脱贫出列,两个村的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精神风貌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乌江江面清风徐来,碧波荡漾。静立江畔,杨聪远眺长依村的方向,身后是他曾经驻守过的渡江村。三年多的日夜如电影胶片,一幕幕快速回放。昔日的贫困山村已经正在显露富足的迹象,这迹象里浸满了杨聪的青春,智慧,坚韧与奉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一场攻坚战,杨聪不仅是战士,也像一个使者,给深山贫瘠处播撒温暖与阳光的使者。 (中国一冶 王 珊/文  陈 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