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用“马万水精神”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发布日期:2006-03-23
用“马万水精神”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以五十年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万水同志名字命名的“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中冶集团华冶资源马万水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坚持用“艰苦奋斗、严细求精、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马万水精神带队育人,培养出一支拉得出、调得动、打得胜的“蓝领队伍”,使这支英雄集体钢韧不卷、雄风犹在,永葆红旗本色,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先进基层施工单位等称号。 伴随着共和国脚步成长的马万水公司,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这支英雄群体的职工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施工队伍由原来的青一色固定工为合同制、合同工、协议工、轮换工和外协队伍多元化结构组成。队员长年生活在深山沟,工作在阴冷潮湿的千米井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工作,如果没有无私奉献,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是难以完成施工任务的,更谈不上争一流、创水平、保先进。为此,公司党委认为在新时期要想使马万水公司永保红旗本色,必须培养一支既有吃苦精神,又有过硬技术的职工队伍,在职工队伍的培养上他们注重把五十年的革命干劲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新队员进队的第一天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以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马万水精神”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班前班后讲,大会小会讲,遇到困难讲,重大节日讲,关键时刻请老队员回队讲。为老组长马万水同志塑了像,经常组织青年队员在塑像前宣誓,拍摄了电视剧《马万水和他的战友们》电视片《拼搏铸辉煌》,编写了《永不褪色的红旗》一书,面向全国征集了“队徽”、“队歌”,队员们戴着队徽,高唱队歌向大自然开战,生动形象的马万水精神教育使新一代马万水队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誉观念,使马万水精神成为一种人生的价值导向和全员精神状态,形成了一种具有马万水公司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的精神氛围。靠着这种精神,再难的工程也敢干,再硬的骨头也敢啃,带领队伍北上长白山、西出阳关,上高原、进大漠、走边塞,开始艰辛的第二次创业,在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打破了冬季不能施工的记录,西藏自治区医院专家对巷道200米深处测试缺氧60%,相当于海拔7000米高度缺氧量,更何况他们在千米深的巷道里施工,加之炮烟粉尘,缺氧就更严重了,没有水,从冰窟中取水供凿岩机用,供电不正常,用蜡烛和汽车灯照明,没有机械人工凿岩、出碴,用一年时间完成计划三年的施工任务,西藏自治区授予他们“高原英雄掘进队”称号。长白山下施工的队员们冒着零下37℃的严寒刨冰生产,战胜了17年未闯过的特大断层,奋战在长江南岸武钢金山店铁矿的队员们在近40度高温天气下不停施工,连续4次中标该矿工程,建成一条又一条优质矿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发展,再现了当年马万水人的雄风。 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是马万水公司培育过硬队伍的有效方法:锣鼓敲起来、喜报送起来、红花戴起来、典型树起来、喇叭响起来、标语贴起来、红旗飘起来、庆功会开起来、政治学起来,黑板报办起来,这“十个”起来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马万水队员拼搏奉献、勇攀高峰,战胜了前进中的困难,成为马万水人鼓干劲,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方法。每当施工生产攻关,组织大干创水平攀高峰时,他们就开动广播,张贴标语,彩旗飘扬,开办夜校,黑板报、橱窗、专栏、职工班组学习,形成浓厚的政治氛围,生产班组创高产,党政工团敲锣打鼓到工地接英雄、送喜板,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施工生产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召开庆功会,为生产标兵披红戴花,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品。为奖励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成立了“马万水奖励基金会”,每年评选一次“十佳队员”,项目部从工地文化建设构筑企业文化框架,在大型工地设立了“三室一家”即广播室、图书室、电视室、职工之家,有条件建立了蓝球场,台球场,小型施工点装上了卫星地面接收机,每年为职工订阅报刊杂志90多种,为职工宿舍统一免费配置了被褥、床罩、枕巾、安装了电话,并为每个宿舍配备了彩电、电话、扑克、象棋、跳棋等娱乐用品,职工免费就餐,使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凝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在市场竞争中遇险不惊,击浪前进。在武钢金山店施工遭受洪灾,山洪从塌陷区涌入井下,金山店矿危在旦夕,队员们接到汛情,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洪第一线,为了保住采矿巷道,井下泵房、变电所和破碎系统,他们在齐腰深的水中,在巷道堵起了16道防洪坝,把洪水堵在他们施工巷道里,保住了矿井,武钢领导说:马万水队员立了功,要不是他们奋力抗洪,后果不堪设想,在侯运高速公路施工中,业主三次提前工期,使计划一年工程在7个月内完成,为了确保全线按期通车,队员们日夜奋战在工地,青年工人崔巍在最后决战中带病坚持工作,实在顶不住到卫生所输瓶液,拨下针头又到了工地,青年技术员王桂睿为了工程按期交工晕到在工地。在晋焦高速公路前期施工准备的队员们,吃着冷馒头,喝着冷水,居住四壁透风的简易帐篷。还有的住在没有房顶的简易房,地上是厚厚的一层冰雪,时值数九天,队员们穿着棉衣,戴着帽子,穿着鞋睡觉,冷的实在不能睡,他们就几个人合睡在一起用身体取暖。有的冷的睡不着几个人围着被子谈起了明天的工作。附近农村乡亲们看到他们这样苦还在坚持施工,十分感动,他们说还有这样的队伍,真像当年的“八路军”,发动村民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腾房子,送吃的,就连一些商人也感动地说:“有钱没钱照样供货,这样的队伍咱信得过”。 适应市场,苦练内功,是马万水队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拓宽发展空间,为了尽快适应施工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他们采取大专院校引进、送出去深造,工地培训等措施,在全公司掀起学习新规范、更新知识、提高技术一专多能的热潮,为了提高职工管理和操作技能,先后开办了“施工管理”、“隧道爆破”、“机械使用与维修”、“砼衬砌”、“钢筋工”、“项目管理”、“微机管理”、“财会”、“预算管理”、“质量管理”等培训班,全体员工大多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占应培训人数的90%以上。为了调动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培训的质量,进行全员技术考核,合格的留用上岗,不合格的合同制工人调 换工作岗位,轮换工、协议工解除劳动合同。为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技术骨干实行岗位津贴,对工人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给予100-500元的津贴,对做出贡献的各类人员给予奖励,对技术骨干,大令未婚青年分配住房,青年工人结婚,工会为其操办婚礼。全公司上下都在忙着“充电”。学技术、学规范向着了迷。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只要看到架桥的、修路的、隧道开挖的,都要停下来摸一摸、看一看、探讨一番。在新时期由于他们,注重职工队伍培训,造就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职工队伍,昔日英雄集体如虎添翼。创出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北茹隧道工程荣获“鲁班奖:引黄入晋工程被加拿大专家誉为“设计师的梦想工程”。在晋焦天子岭隧道二次衬砌月创双硐670米的全国先进水平。使这支昔日的英雄群体在新时期不减当年本色。永葆红旗不褪色。(李泉)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