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当作一种习惯        ——记中冶地基基础技术首席专家、一冶地基基础公司经理王平

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在不断地接受挑战和不断超越中,生命才会因此而精彩。一冶地基基础公司经理王平时常这样激励自己,也这样告诫自己。

刚刚40岁的王平,已经拥有了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北省土工基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3年底又被中冶集团授予为地基与基础技术首席专家。
创新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
王平的创新发明缘于他凡事爱琢磨的性格,善于对事物作独立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经常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然后以其扎实的技术功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创新。王平常说,能不能创新,关键是思想观念上能否有新的突破。很多人不是不能创新,而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受观念上的桎梏,不敢去想,不敢去突破,所以就没有创新。
1996年,一冶在全国首家花重金从日本引进了SMW连续墙工法。该项技术及其新设备在使用中却发生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定是最好的,使用时一定不能做改动。而王平在充分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施工实际,大胆对钻具、工艺、材料配比进行改进和创新。他创造性地提出钻孔后注浆连续墙工法和高性能水泥土的概念,并成功运用国产设备进行施工。该工法完全可以替代日本SMW工法,实际应用更简单,更经济,并且具有环保功能。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科技创新要改变重研发轻转化的思想
王平认为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搞开发,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王平的发明和创新都与实际结合很紧,行家一看就明白,不需要作过多的理论说明,但非常管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平有一项绝活,就是“水下接桩”技术。使用该技术,王平成功地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也正是有了这项技术,王平敢公开承诺,一冶地基基础公司施工的桩基一类桩在90%以上。
2003年,在一冶科技大楼地下工程中,王平又进行了5项技术创新。分别是:采用长螺旋钻机施工连续墙技术;提出高性能水泥土的概念,改变了传统的水泥土的成型工艺;采用废弃泥浆和水泥固化剂两种液体在孔外进行搅拌;采用钢结构作为受力芯材,可以拔出重复作用;采用钢结构替代混凝土做导墙和锁口梁。使用钢结构替代混凝土做导墙和锁口梁,不仅解决了施工中需要破除混凝土问题,拆除容易,可重复使用,并且降低成本。将废弃的泥浆重新投入使用,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而且比传统基坑支护降低成本至少在16%以上。这5项新技术,都是王平在偶然间产生的念头。如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就是他在医院打吊针时想出的点子。王平正在将这5项创新技术进行总结,同时写成了一份2万多字的申报材料,申报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为企业发展积累财富。
管理创新就是要善于吸收别人所长为已所用
王平从一名技术人员走上管理岗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靠的是自己平时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观念和创新思维浸润着王平的每根神经。
2003年2月,他被任命为一冶地基与基础公司经理。尽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可是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挤出时间来充电。他所阅读的书籍从技术管理,到政治历史,广泛猎涉,不断从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王平在管理上大胆改革,并推出了多项管理创新。2002年,他在新加坡参与一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投标时,借机考察了国外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发现新加坡建筑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与国内不同,企业控制着项目的营销、成本和财务,所有营销利润全部由企业先行提取。他将这一管理模式应用在一冶地基基础公司中,并创造性地提出经营部是第二车间的概念。在质量管理上,他提出要用产品的概念来搞工程,让业主满意。东方管业工程是一冶地基基础公司首次承揽的炼铁和烧结两大系统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他们在管理中采取的挂牌制、项目部管理层直接管理到作业班组的方法为一冶其它专业公司承揽类似任务摸索了经验。该项系统工程被评为湖北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冶钢集团现场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无论是做技术工作还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王平始终有一种创新的潜意识,这已成为他工作与生活上的一种习惯。